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滴滴
11-23
0

清朝入关之后,全面继承了明朝的太庙,那么原来太庙里的明朝老祖宗们去哪了呢?很简单,都被搬到历代帝王庙里了。

一般情况下,前朝灭亡,新朝建立,新朝的皇帝都会对前朝的皇族进行封王或者封侯,让他们继续祭祀前朝的皇帝,只不过庙数要缩减,意思基本就是将前朝的太庙变成“家庙”。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过清朝入关的时候,汉化不深,对这套制度不够了解,所以一直没有封朱元璋的后代,直到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

因为清朝一直对外宣传的是“继承明朝”,而非“推翻明朝”,所以清朝建立之后,并没有新建太庙,而是直接继承了明朝的太庙,至于明朝的历代皇帝,则被搬进了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是明朝嘉靖皇帝建立的,但这个创意却是自古有之。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历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在南京建了个庙,将三皇五帝以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共16个帝王立起雕塑,供奉起来,进行祭祀。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一般就在北京郊区或者故宫的文华殿进行。到了嘉靖时期,嘉靖于1530年在北京修建了历代帝王庙,祭祀人物沿袭旧制。

帝王庙庙门三间,景德门五间,正殿名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内设五龛,,但只设牌位不塑像,中龛供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神位,左一龛供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神位,右一龛供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神位,左二龛汉高祖、汉光武帝神位,右二龛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神位。此外,东西两庑共设四坛,从祀三十七名臣。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又把元世祖忽必烈及博尔忽、赤老温等五名臣的神位撤销。

清军入关之后,当年就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搬进了历代帝王庙,列宋太祖之后。第二年,顺治又把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请进了帝王庙,同时还把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刘伯温请了进去。这样帝王庙中的皇帝成了21位。

顺治十七年,顺治下旨,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请入帝王庙享祀,同时,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搬了出来。

康熙继位之后,推翻了他老爹的意见,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又搬了出来,重新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请了回去。

不过,康熙晚年时,他认为后人评价先代帝王应不应该享受祭祀是不合理的,于是决定将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全部请入帝王庙享受祭祀。康熙死后,雍正又稍作调整,于是,享祀的帝王扩大到164人。

到乾隆时期,又进行了一次调整,乾隆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不过,乾隆认为,金朝的灭亡并不是亡国之君金哀宗的责任,所以他是可以进历代帝王庙的;而汉朝的桓帝和灵帝两位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对于东汉灭亡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被踢了出来。再比如,三国鼎立时期,只有汉昭烈帝刘备被请了进来,曹丕和孙权也无此待遇,曹操没有称帝,则更没有资格。最终,帝王庙中享祀的帝王确定为 188位。

按照规定,亡国之君不能被请进帝王庙的,但清朝认为,明朝虽然亡在崇祯皇帝手上,但责任却不在于他,因此崇祯也被请进了帝王庙,另外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这两位也被请进了帝王庙。而被明朝认为应该背负亡国责任的万历、天启帝被排除在外,泰昌帝朱常洛由于在位时间太短,也被排除。所以,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十三位进了帝王庙,享受祭祀。

尽管能够进入历代帝王庙的皇帝如此之多,中国还是有三个王朝的皇帝没有入选。一个是秦朝,秦始皇虽然是千古一帝,统一了六国,但向来有暴君之称,不为儒家认同,所以没有入选。二是西晋,西晋得位不正,而且后代皇帝也都不靠谱,也没有入选。三是隋朝,理由同样是得位不正,而且更重要的是隋文帝对宇文家族进行了严厉的清洗,隋炀帝则是亡国之君。此外,建立新朝的王莽,唐朝女皇武则天也不在此列,因为这两人生前都自己去除了帝号。

秦汉以后,对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祭祀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从陵墓祭祀到立庙祭祀、从个体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从分散单独祭祀到集中群体祭祀、从祭祀开国帝王到祭祀守业帝王、从祭祀汉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从主祀帝王本人到贤臣陪祀的发展过程,也从侧面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是由哪一个人创造的,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自嘉靖修建到清朝灭亡的380年间,历代帝王庙举办了622场祭祀大典,其中皇帝亲自前往祭祀的16次。清朝灭亡后,帝王庙风光不再,民国时驻扎过军队、办过武术馆、做过学校校舍。到后来由于常年没有维护,屋顶杂草丛生、围墙塌方严重,甚至帝王的神位也被拿去做了切菜板。

其他网友回答:

“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家庙”,最初里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后来皇后和功臣也获得了被供奉于太庙的荣誉,即“配享太庙”。

太庙制度早在夏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祭祀先祖的地方还不叫“太庙”,太庙这个名称是西汉时期才正式确定下来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庙”更是一个王朝兴衰的见证,太庙在则江山在,太庙亡则江山失,所以基于此种祭祀观念,当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时,新王朝的统治者就往往面临一个非常尴尬棘手的问题,即“该如何处理前朝的太庙”。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既然是前朝太庙,那就直接毁掉好了,可是如果直接毁掉,那新朝统治者将会面临其他一系列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收取天下人之心?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对的都是前朝遗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别的残暴,总会有大批遗民对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随意毁掉前朝太庙,则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刚建立起来的统治威信也会荡然无存。

所以,前朝太庙不能毁,而纵观我国历代王朝,也会发现,如果和前朝没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没有损毁太庙,假如前朝太庙不幸在战火中损坏了,新朝还会对其进行修缮重建或选址令建,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新朝建立后,前朝的太庙规模一定会有所缩减,毕竟前朝已经覆灭,若再以皇帝之礼祭祀,也说不过去,而这个问题就要牵扯到古代礼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二王三恪”制的大体意思就是,新朝取代前朝后,新朝君王为了彰显新朝之正统地位,会给予前朝皇族后裔一定的爵位,一般情况下都会是王爵或者公爵,对应不同的爵位还有相应的封邑。如果封前两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则称之为“二王后”,若封前三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在,则称之为“三恪”。

例如,唐朝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杨侑为酅国公,封北周后裔为介国公,此即为二王后。而后梁立国后,则封唐宗室李嵸为莱国公,与隋朝后裔酅国公杨仁矩为二王后,而加上后周宇文氏子孙介国公则为三恪。

那么在了解了“二王三恪”后,我们就要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了,即新朝如何具体处理前朝太庙。

前面说过,新朝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毁掉前朝太庙的,但是基于“二王三恪”之礼,前朝太庙的规模一定会缩减,《周礼》对宗庙有一个非常严格的限定,即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不过实际上各朝代对于太庙庙数也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周礼》的规定只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即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族,祭祀先祖的庙数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逾制,否则就是杀头,诛族的大罪。

因此,如果新朝按照“二王三恪”的礼法对前朝皇族后裔进行了重新册封给予不同爵位的话,那前朝的太庙也会根据相应的爵位进行缩减,通常情况下是保留三庙,由所册封的前朝皇族后裔进行祭拜,而这实际上也就是将前朝太庙正式变为所册封之前朝皇族后裔的“家庙”,如后梁册封李唐后裔的情况便是这样:

莱国公李嵸合留三庙,于西都选地位建立庙宇,以备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给,以遵彝典

当然了如果遇到胸怀特别大度的新朝如宋朝,宋朝就规定了后周的太庙要按照原先的规模继续祭祀。

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王巳)行礼。

当然了,除了以上两种处理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即兴建于明朝的“历代帝王庙”

大概是经过了大礼议之争的洗礼,嘉靖皇帝突发奇想的修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他将历代一些贤明君主全都供奉于此,而清承明制,到了清朝,这个“历代帝王庙”里供奉的君王越来越多,最终只要生前不是特别的暴虐荒淫,都能进去。

而目前北京的太庙,本是明朝的太庙,后来清朝入关,本着清承明制的原则,将原本老朱家的“家庙”给占去了,然后以明朝皇帝发明的方式,将明朝的皇帝们“请”进了“历代帝王庙”中进行供奉。

当然了,礼法不能乱,起先顺治,康熙因为刚入关不久,很多礼法不是很懂,所以对于前明皇族后裔一直没有进行册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不过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后裔就很难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件事儿清朝做得挺地道,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阴历五月初二多尔衮从朝阳门进入北京,接管了这座都城,同年阴历九月十九皇帝顺治也来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对中原的统治。

顺治的太庙大搬家

受到经济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宣扬为明帝复仇而继承明朝的说法,这帮哥们没有破坏明朝的皇宫、皇陵和太庙等设施,直接拿来继续用下去了。连皇陵都派兵加以保护,没出现改朝换代等于挖坟掘墓的事儿。

当时清朝自己也是有太庙的,就在沈阳抚近门(现在叫大东门)外,是皇太极祭祀祖先的家庙。不过既然有更好的,顺治也不介意给祖宗的神牌搬搬家,毕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阳还是满累的。

说实话,这事儿顺治办得略显草率,他不是九月十九进的北京嘛,九月二十七就举行了努尔哈赤夫妇和皇太极夫妇的升祔大典,都没足月就把祖宗们请到了北京。与两位先帝共同享福的还有费英东和额亦都,他俩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庙的大臣。

历代帝王庙的前世今生

对顺治来说自己家祖宗搬进来这活儿还不算干完,重点在于老朱家祖宗该往哪去,直接扔出去显然不妥,得考虑政治影响和民心问题。还好嘉靖皇帝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现成的,直接拿来用就好。

根据网上的定律,说来说去这事儿其实还是得怪朱元璋,这家伙拿下江山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别出心裁的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庙。除了惯常的供奉三皇五帝,他还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个开国帝王一起供奉了。

本来这玩意就是立国初期标榜华夏一脉流传的历史,国家稳定以后作用就没那么大了,故此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没想起来另建。然而传到嘉靖这代不是有个大议礼事件嘛,这位仁兄挖空心思挺亲爹,朱棣同志都差点被扔出去太庙。

于是嘉靖也面临一个问题,出了太庙的朱棣该去哪?擅长权谋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另建了历代帝王庙。只是这个暗手最后没用上,还坑得他自己偶尔得去祭祀一番,好歹做做样子。

更坑爹的是明朝那帮闲着蛋疼的大臣,从历代帝王庙北迁之后一直就有人对元世祖忽必烈不爽,连带对陪祭的木华黎、赤老温等元朝名将不爽。三天两头的上书要求把他们扔出去,开始嘉靖还耐心解释,那帮哥们虽然是异族,但所用中华之法既为中国,太祖都没废话,你们扯淡有用?到了后来皇帝也架不住折腾,在十五年后同意了。

清朝的变革

那么清朝接手后顺治是把明朝所有皇帝都搬到历代帝王庙了吗?其实也没有,顺治把元、辽、金三朝的皇帝也搬了进去。最终确定祭奠帝王的总数共25人,贤臣39人,所以明太祖、明成祖这类有位之君进得,估计万历、天启应该就进不去了。

到了康熙年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玄烨是个场面人,他在晚年表示咱们也不差钱了,就别在小气巴拉的,古来帝王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国之君就都一起祭祀吧!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涨到143人。

康熙之后的雍正更不用说,我又摊丁入亩又火耗归公为的是什么?不就一个钱字儿嘛?我是差钱的人吗?我是差事儿的人吗?给我继续扩编!于是享祀的帝王扩编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还把历代帝王庙给重新翻修了一边,以显示自己的豪横风格。

总结起来吧,清朝入关后明代帝王的神牌没被乱扔,确实被妥善的保管着,最终除了天启、崇祯两个皇帝都安然待在历代帝王庙里享受供奉,连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起码在这件事儿上清朝统治者办得大气,扯淡完毕。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清军入关后,他们没有重新建造宫殿和太庙,而是继续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庙。原来供奉在太庙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尔衮移到了西城阜成门外的历代帝王庙

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仅保留了明朝原太庙皇帝的牌位,还对明十三陵加以保护,这样的举动在历史上看来都是非常罕见的,其原因也比较复杂。

清明两个朝代的更迭,是“清承明”,不是“清推翻明”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听一些评书作品也经常可以听到。比如《君臣斗》里有一个章节,说到刘庸使坏要参乾隆,要列举乾隆罪证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动了明陵里面的木头,所以有了“偷坟掘墓”的罪名。

当时刘庸是这样解释的:“明朝末帝崇祯有道无福,老祖宗进关后建立大清,封朱明后代为公爵并负责看守明十三陵,他们是看明朝朱家的坟,吃清朝的俸禄。”因此,乾隆动了明陵的木头也是有罪。

评书作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但历史上清朝对待明陵的态度确实如此。因为清军入关的时候,崇祯已经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而清军入关的口号也是“清除闯贼,替明报仇”,这就等于清朝是从李自成手里夺过来的江山。

清朝政权建立以后,虽然清政府一直强调自己是“承明”,也对太庙、明陵进行了保护,但民间反清的气氛还是很浓。所以一直到康熙时期,清政府对明朝的态度依然是很和善的,康熙六次南巡都要到南京祭拜明孝陵,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还留下了“治隆唐宋”的墨宝,称赞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唐宋!

结束语

清朝入关后的很多举动在封建时代都是比较罕见的,主要是中间多了一个李自成的起义,让清军捡了个大便宜。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太庙和皇陵的保护,既体现了他们人性化的一面,又达到了安抚民心的效果,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与明朝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前朝后朝的关系,按照清朝统治者所说的,是李闯李自成率军进京逼死了大明的崇祯皇帝,应吴三桂的请求,摄政王多尔衮这才率军入关,而且当时南明小朝廷对此事的反应竟然是一片欢欣鼓舞,竟然还觉得吴三桂的驱虎吞狼之计非常之好,连史可法当时都是这么认为的,可见那时候文人的脑洞多么奇葩。

清军进驻北京之后,将明朝皇帝的神位请到了偏殿之中的历朝皇帝神位之中去了,而且顺治还跑到崇祯的陵前哭了几声“皇兄”,后来康熙下江南还去南京祭拜了明太祖的孝陵,并且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碑刻。

当然凡事必有其因,毕竟中原的汉人太多了,而满族想要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不团结汉人地主官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都尽量弱化满族是异族的概念,尽量让汉族的地主士大夫接受清代明只不过是正常的朝代更替而已。

所以清朝皇帝在对待明朝皇帝神位的做法犹如历朝更替时一样,古往今来,也只有元朝时期得到官方许可的杨琏真迦挖掘了南宋皇陵,并且将宋理宗的头颅做成了饮酒器嘎巴拉碗,也正是这种野兽行径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决心,最后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所以清朝为了江山更稳固的统治,采取了比元朝更柔和的手段也是正常的。

其他网友回答:

太庙,是皇帝的家庙,是封建王朝皇帝祭祀自己先人的地方。

太庙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夏朝的时候被称为"世室";商朝时称"重屋";到了周朝则被称之为"明堂",自秦汉起,在被称为"太庙",以后历朝都沿用了这个名字。

明朝原来的首都是南京,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靖难之役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正式将首都迁至北京;作为明朝皇帝家庙的太庙,也随之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此后直到明朝灭亡,北京一直是大明国都,时间长达二百二十多年。成祖和其之后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也在此去世,死后也都进了太庙享受祭祀。在太庙接受供奉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历代皇帝,朱元璋的四代祖先(追赠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也都拥有一牌之地。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头一天崇祯来到煤山自尽,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一统的明朝宣告灭亡。

42天后李自成撤离北京,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兵进京,同年9月顺治帝也来到紫禁城,坐上龙椅,开始了对中国200多年的统治。

顺治皇帝登基之后,随即就将自己的前辈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的牌位,以及清太祖追赠的四代祖先(肇祖、兴祖、景祖、显祖)牌位自盛京(沈阳)原清室太庙迁到了北京的太庙。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国家也不能有两座太庙。

清朝定都北京,就成为北京的新主人,明朝太庙就变成了清朝的,里面供奉的皇帝以及他们的先人,自然要被请出去。

其实顺治进京的时候,天下大局未定,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和南明小朝廷的军队还占据着半壁江山。

但是顺治皇帝还是急不可待地把明朝皇帝请出太庙,让自己先人的牌位入住太庙。

因为这样就等于向天下百姓宣布,清王朝受命于天,明朝灭亡是天意,江山已经换主人了,天都变了,大家要认可我这个新主人,不要再为明朝效力了,因为所谓的太庙,也是江山社稷的象征。

那么,在新"主人"进驻之后,明朝的历任皇帝和朱元璋的四代祖宗牌位都弄哪去了?

不得不说,在这个问题上,清朝统治者还是很精明,处理得非常好的。

清朝统治者虽然恨不得将明朝的"余孽"斩尽杀绝,打倒在地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能翻身,但他们的政治手腕还是非常高明的。

比如清军入关,明摆着就是要夺朱家江山的,但是人家偏说是为崇祯报仇,说李自成才是灭亡大明的罪魁,因此来收买人心,让汉人精英为他们效力,让百姓把他们看作正统。

再比如,李自成进京之后,草草将崇祯埋葬,顺治却用上等棺木厚葬崇祯,让百姓为前皇帝服丧三日。

不得不说,跟李自成比起来,在收买人心方面,清朝统治者技高一筹。

既然要收买人心,明朝皇帝的牌位也不能扔到大街上。可是往哪里放呢,顺治身边的汉族大臣出了个金点子,说明朝嘉靖年间,北京曾经修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里面供奉的是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配位。顺治一听茅塞顿开,就把原来在太庙供奉的明太祖的神主移到历代帝王庙里。

顺治三年(1646年),其他明朝皇帝的牌位,也全部被"安置"到了历代帝王庙。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说:"朕披览史册……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其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

康熙这段盖棺论定的话的意思是说,历史不能割裂,历代帝王都应该得到尊重,但是那些无道昏君,对不起没有这样的资格。

谁是明朝的无道昏君呢,康熙认为是神宗、光宗、熹宗这个三个家伙,崇祯帝不该为明朝灭亡背锅,因此神宗、光宗、熹宗三个神主则被赶出了历代帝王庙。

康熙还认为,朱棣这个皇帝是发动叛乱当上的,来路不正,没有享受祭祀的资格,所以朱棣的牌位被请了出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口号,给之前没有能入庙祭祀的十六国、十国、三国、晋、隋等朝代有代表性的皇帝设立牌位,让他们入庙接受祭祀,并把之前被请出来的朱棣的牌位也请了进去。

估计朱棣当时也一脸懵逼,昨天赶,今天请,把朕当猴耍?

不管怎么说,大多数明朝前皇帝,在明朝灭亡后,总算有了一个归宿。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入关之后,入主紫禁城,不仅效仿汉族人的宗庙制度,而且直接继续使用明朝留下的太庙。所谓“宗庙”,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的宗庙就称为太庙,清朝入关,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所以直接享用了先朝的宗庙。虽然是使用了前朝的宗庙,但肯定不会供奉前朝的祖先,那么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到哪里去了呢?

历史上也有很多朝代直接使用先朝的太庙,在刘裕灭司马氏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收拢人心,都对前朝的皇室人员给予优待,以显示自己是继承正统的。到了南朝时期,刘裕给后世做了反面教材,从此,亡国之君往往不能够善终,但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这么做,宋朝和金朝对前朝皇室还是比较优待的,比如金朝虽然是少数民族的政权,但是却很尊重前朝皇室,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

清军入关之后,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却将崇真的儿子赶尽杀绝,并没有像金朝一样对前朝优待。但是虽然清朝没有给予前朝优越的待遇,但是却也有所补偿。

清军入关本来就名不正 言不顺,所以肯定不会将明朝太庙里的牌位全都粗暴的清理出去,但是他们自己来的时候就是抱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位来的,总不能将自己先祖的牌位随便放置或者是和明朝的牌位放在一起,而为了稳定民心前朝的牌位又动不得,一时之间还有些苦恼。但是很快这件事就有了解决办法,这还要得益于朱元璋,朱元璋在明太庙的旁边建了一个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著名的帝王。

于是顺治就把原来太庙里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这个历代帝王庙里,这个帝王庙里放置的是历代有名气有作为的皇帝牌位,这个历代帝王庙里也没有空间能放下所有的牌位,所以顺治也并没有把明朝的皇帝全都放进去。朱元璋也只是放置了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等十多个皇帝,满清接手之后又增加了金国、辽国、元朝等国的十多个皇帝,明朝的也是将朱元璋牌位的放置进去,《明季北略》:“ 六月甲申,迁故明太祖神主於历代帝王庙。”此时历代帝王庙的皇帝排位达到了三十多个。 

当然,明朝其他皇帝的牌位也没有被随便处理掉,而是在后来的时期被逐渐地加入进去,明成祖朱元璋的牌位进入历代帝王庙也就意味着大明朝已经走入了历史,接下来是清朝的统治。到了康乾盛世时期,满清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国泰民安,为了彰显家的富强,增进民族团结,证明自己是顺应天意,所以一直在不断地扩充历代帝王庙,增加历代皇帝的牌位,至此历代帝王庙里的皇帝排位多达160多位。

综上所述,清朝并没有将明朝的皇帝排位随便处理,而是妥善保管,在这件事上清朝做的确实不错,难怪能够使天下太平,拓展了国土,创造了盛世。

其他网友回答:

太庙里的明朝老祖宗被移到了历代帝王庙中。

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清朝迁都北京后继续沿用明朝的宫殿,将清朝祖先牌位随同顺治帝一同到了北京入太庙进行祭祀。

而此时的明朝皇帝牌位放在里面已经不太合适了。

历代帝王庙是明朝的发明,用于祭祀中国历史的贤君明主。

在明朝时入选的标准极为苛刻,从上古三代开始到明朝之前总共只有十六位皇帝入选进历代皇帝庙。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没能够入庙进行供奉。

清军入关以“吊民伐罪”、“为明朝复仇”为口号,将自己入关说成是“承明”而不是“灭明”,因此清朝对明朝皇帝多有尊奉,不仅派人明朝皇帝陵寝,也经常进行祭拜。以此来缓和清军入关后民众的抵触心理。

清朝皇帝在占用明朝太庙后,同样的清朝不可能将明朝皇帝的神主一丢了之。

而历代帝王是个不错的选择,其里面供奉的都是中国历史有贤名的君王,将明朝皇帝打包进去,即为自己的祖先腾了位置,也让别人挑不出什么错。

因此清朝迁都北京后就分两次将明朝皇帝的神位迁到历代皇帝庙中进行供奉。

需要说明的是

清朝入关之后,为表示其正统地位。按照乾隆的话说是“中华统绪,绝不断线”。能够入祀历代帝王庙的皇帝越来越多,最后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共有188位皇帝进入庙中供奉。

其他网友回答:

自古以来,作为皇家王朝家天下的象征,供奉着皇室列祖列宗的太庙,就有着和江山社稷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凡王朝更替,新的统治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必定是烧毁前朝的太庙,寓意着旧朝的灭亡。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多尔衮在赶走李自成进入北京定都后,却没有将明朝的太庙付之一炬,而是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大家族的牌位,直接从关外迁进了明太庙,以便于缅祖祭祀。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满清直接占用了明朝的太庙,那么原来供奉在太庙正殿的那些明朝祖先牌位,又去了哪儿呢?

(北京太庙)

一、享有太庙殊荣的人。

早在我国夏代的时候,人们为了统一祭祀的方便,将先祖的牌位统一集中在固定的地方,后来逐渐成为皇帝的宗庙,当时称为“世室”。到了殷商时期叫做“重屋”,周代时称为“明堂”,直到秦汉时期才改称为“太庙”,并一直沿用至后来。

从唐代开始,除了祖先的牌位,本朝历代去世的所有皇帝都能进入太庙,拥有庙号。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多称为帝,而李渊以后的皇帝则称为“宗”,如唐高宗、唐太宗等。

北京太庙建于明永乐18年,到了嘉靖14年,明世宗将太庙建成独立的9个庙。8年以后,由于占地有限,世宗又恢复太庙原有形制,将明太祖以下所有皇帝牌位,集中在一个寝殿中。

由于太庙是皇室直系的专用祭祀场所,因此通常只有皇帝的先人们才可享此殊荣。为了笼络人心,后来皇室的近亲和对社稷有大功的臣子,经皇帝许可,也能享有死后进入太庙的礼遇。

(康熙画像)

二、清朝对明朝皇帝的礼遇。

清朝入关立国后,诸帝对于明朝的皇帝可谓是礼遇有加,尤其是对朱元璋格外敬重。康熙南巡时,曾五次亲往拜谒明孝陵,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被史书誉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乃千古盛德之举”。乾隆六次南巡,也是必到明孝陵前“拈香祭酒”,行三跪九叩之礼。

崇祯煤山自缢后,李自成草草将其尸身装入柳木棺。所陪葬的金银器皿,都用铅铜等冒充。直到清朝建立,才重新按皇家规格修建思陵,重新厚葬崇祯。

从清朝皇帝对朱元璋和崇祯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对待明朝故去的皇帝们不会太差。至少在面子功夫上,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当然,清朝皇帝们之所以礼遇明朝皇帝,绝非出于尊敬。而是由于明朝江山的灭亡,属于内耗的结果,并非清朝所灭。在赶走并最终消灭李自成后,清朝便俨然以明朝的复仇者和继承者自居。

为了笼络明朝的旧臣和中原百姓,让他们服从自己的统治。清朝的皇帝们,自然对明朝历代皇帝礼遇有加。毕竟清朝的统治者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其人口数量和汉族相差悬殊。假如汉人真要造反,清朝无论如何也难以控制中原。所以,收买汉人的人心至关重要,而礼遇明朝皇帝,就是有助于清朝笼络人心之举。

(明朝皇帝牌位)

三、明朝皇帝牌位的去处。

满清人进入北京后,将自己的老祖先牌位请进了明朝的太庙,而作为当朝历代皇帝牌位存放的地方,当然不可能再供奉明朝的皇帝。因此从清朝建立时起,太庙中只能供奉爱新觉罗氏的皇帝。

而早在朱元璋时期,为了彰显正统,明朝就曾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庙,把三皇五帝、夏禹商汤等16个开国皇帝一并供奉在里面。

到了嘉靖时,意外坐得皇位的他,也想宣扬一下正统,于是在北京也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把开国帝王们也供奉在一起。

于是清朝这下省事了,直接把明朝的皇帝牌位,请到了历代帝王庙。不过最初帝王庙可不是想进就进的,编制很少,要求极高。得是雄才大略的帝王才有资格进入,因为帝王指标仅25位,贤臣39位。

康熙继位后,明显要比顺治大方多了。历代帝王庙大量扩编,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国之君,统统都能进入体制内享受待遇。进入帝王庙的帝王一下上升到143位。此后雍正更进一步,将帝王再次扩编到164位,还将帝王庙翻修得更加富丽堂皇。

如今,供奉在太庙的明朝诸帝,除万历、光宗、熹宗三帝外,其余十三帝皆进入帝王庙接受祭祀。这是因为在康熙眼中,此三人实乃无道之君,因此不得进入。

(参考资料:《清代的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等)

其他网友回答:

太庙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地位非同一般,不仅如此,太庙还是朝廷举行献俘礼的地方,由于战争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每有战争,清朝的皇帝都要到太庙的先祖神位面前焚香祷告,胜利后押到京城的俘虏,要带到太庙举行献俘礼,意思是告知先祖,已经取得了胜利,让他们高兴高兴。

历朝历代,推翻前朝统治,建立新的王朝,就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改朝换代就免不了血雨腥风,而有关前朝的一切,特别是与前朝皇帝有关的太庙和皇陵,都会被一一抹去,后人只能通过史书来了解关于前朝的历史。

满清入主中原后,面对明朝留下来的皇宫及太庙,他们信奉的是拿来主义,全盘笑纳,因为如果重新再建皇宫及太庙,费时费力,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实在是不划算,对于现存的,坐上去就是皇帝,何乐而不为呢! 满清统治者鸠占鹊巢,虽然实现了新旧交替,但他们对于前朝在太庙里的皇帝的牌位并没有销毁、破坏,而是加以保护,甚至连明孝陵及明十三陵都进行了保护,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难道是满清统治者对于前朝皇帝的牌位充满了敬畏之心,诚心诚意的要供奉他们? 其实他们并没有那么好的心,满清只是将太庙正殿里的明朝皇帝、皇后的牌位移到偏殿的历代帝王庙里供奉,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朱元璋时期,用来供奉历代皇帝的牌位,后来朱棣修建北京太庙时,又将历代帝王庙移了过来,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搬到了这里。 接着,多尔衮又下令将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的牌位供奉到正殿里,让他们开始享受祭祀和香火, 这样既保留了前朝的古迹,还能加以利用,皆大欢喜。 满清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有他们的目的的,如果破坏掉太庙及其里面的牌位,对于立足未稳的满清侵略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势必激起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相反保留这些设施加以利用,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坏处。 首先,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将明朝帝王的牌位供奉起来,这便意味着自己是继承了明朝的正统地位,是合法的统治者,在古代,这一点相当重要,尤其满清是从关外入侵的,更需要这样一个理由。 其次,保留明朝皇帝的牌位可以用来缓和矛盾,当时清军刚入关,对于中原地区的百姓来说,满清完全属于外族入侵,再加上明朝还有残存的势力,农民起义军也未能完全消灭,因此满清通过这种方法来收买人心,避免激起更大的反抗,同时集中力量来消灭反抗势力,以稳固统治。 满清统治者不劳而获,又没有破坏前朝皇帝的牌位,还笼络了前朝遗臣、遗民的人心,使得自己的统治能顺利的稳固,并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不得不说满清在这方面还是蛮人性化的,确实是明智之举。 清朝将明朝皇帝的牌位供奉起来,并不是真心的对他们有多尊敬,而是出于维护其统治罢了,满清对明朝的皇室还是相当残忍的,几乎将他们残杀殆尽,就连崇祯帝的三儿子、76岁的朱慈焕,他对满清已毫无威胁了,但还是被无情的凌迟处死了。


相关内容

商业保险一年交多少钱 与家...
对于一些对商业保险有一些理解,并且有意愿去购买商业保险的朋友来说,...
05-26
2023清明节上坟买塑料花...
近两年因为很多地方都禁止在祭祀的时候放炮烧纸,所以很多友友都选择了...
02-26
祭祀是什么意思
简要回答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我国的...
02-24
闰二月祭祀能办三周年吗
闰二月祭祀能办三周年吗是大家都会谈论的,毕竟三周年是很多地方都有祭...
01-16
梦见买粽子
吉兆,生活会幸福。
11-24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积累...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积累了生活经验科学道理为何还有人否定?:有些...
11-23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 如果要去香港之后准备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准备港澳通行证去香港签证多少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香...